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

AFMA串連金融產學培訓通道

發表人  開放金融創新實驗室    發表日期  2020-10-07    點閱次數  1807
「AFMA串接金融產學培訓通道」座談會9月2日舉行,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翁培...「AFMA串接金融產學培訓通道」座談會9月2日舉行,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翁培師(左起)、中原大學財金系教授陳若暉、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謝明華、前財政部長李述德、高雄科技大學金融系副教授謝舒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助理教授吳震星、東吳大學財精系助理教授李宜熹、屏東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邱信瑜、東華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羅德謙出席。 台灣金融教育協會/提供

李述德:提升服務品質

前財政部長、東吳大學講座教授李述德出席「AFMA串接金融產學培訓通道」座談會,會中表示,如何運用金融管理證照的驗證,評鑑金融服務人員素質,俾能確保金融服務品質,已成為金融機構競爭力重要指標之一。

「金融管理證照,可提升服務品質」李述德說,高級金融管理證照推廣應著重學校教育的課程規劃、師資安排等,俾能提升學用合一效果及增進學生就業競爭力。

李述德表示,金融機構在辦理員工進用、輪調、升遷及考核作業時,亦應以金融管理證照為重要指標,俾確保員工專業素質及服務品質。

陳若暉:推動數位學習

中原大學財金系教授陳若暉出席「AFMA(高級金融管理師)串接金融產學培訓通道」座談會,他認為,想要推展金融機構與AFMA專案合作計畫,建議可以針對金融從業人員加強培訓,並了解兩岸金融發展與相關熟悉度,包括開展遠距教學等數位學習課程、加強學習管道連串,有助一心向上的金融人才更順利取得證照。

翁培師:緊密鏈結產業

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翁培師出席「AFMA(高級金融管理師)串接金融產學培訓通道」座談會,他認為,AFMA證照以CFA(特許金融分析師)及FRM(財金風險管理分析師)兩張國際證照的測驗內容為基礎,特別對應兩岸金融法規與產業環境,目標以大中華地區高階金融證照的宗旨來推動,對兩岸有志於金融產業學子及從業人士是非常具有吸引力。

隨著取得證照人數的成長,未來AFMA證照應該以發展出一個緊密聯繫、訊息與資源共享的專業社群為目標,讓證照代表性、權威性、專業性及獨特性與大中華地區金融產業發展產生更緊密連結,將有助於發揮AFMA影響力。

謝明華:建立明確地位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謝明華出席「AFMA(高級金融管理師)串接金融產學培訓通道」座談會,他建議,AFMA證照可搭配學校課程及金融機構數位部門的人才需求,提供符合金融業最新金融科技需求。

謝明華說,可搭配學校課程及金融機構數位部門的人才需求,提供金融業金融創新、數位轉型、數位科技,如A I、區塊鏈和API經濟等新課程以符合產業趨勢的改變。

另外,謝明華同時建議,可和產業的協會、公會合作,讓AFMA證照在各產業中有明確地位,例如在新員工錄取條件中,可加入擁有AFMA證照者優先錄取。

李建軍:打進亞洲市場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李建軍說,AFMA(高級金融管理師)證書推廣有一定成效,建議可走向亞洲市場。

他說,推廣至此時,如何提升學生吸引力將是做好證書的關鍵,想要達到這標準,就需要業界認同,他建議,可以將此證書考試作為職業入門的參照條件,並被國際同行認可,甚至可進一步嘗試走向亞洲市場進行推廣。

段軍山:爭取學生認同

廣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段軍山建議,AFMA(高級金融管理師)無論基於考試形式或內容,皆具備極佳質量,建議可加強學生認可度及宣傳推介。

他更指出,該證書在中國大陸以及在該校得到初步的推廣和認可,未來可以嘗試在中國大陸金融機構中加以推廣。



普惠的威力

活動期間  2020-10-06    點閱次數  1559


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集團預計在10月中旬對外招股,料將成為史上最大IPO案,公司市值並可望推升到6.5兆元新台幣之譜。這是全球資本市場的大事,自然必須關注。

但,一家從第三方支付起步、成立僅17年的公司,竟能創造出「史上最大IPO」、「全球金融業市值前3大」的成績,背後代表的意義又不止是財富數字而已。

 

螞蟻上市,讓我想到5年多前《今周刊》的一個封面故事,題目是「未來銀行」,文中預告金融科技(FinTech)即將改變銀行業樣貌。5年前的一些採訪片段,今昔對照,甚有呼應。

 

當年還在IBM服務的賈景光說:「以前,銀行的對手就是銀行;未來,對手可能是阿里巴巴、是騰訊……。」預言了支付業者終將分食銀行商機。報導中也引用了一份北美調查,顯示民眾高度期待第三方支付業者如PayPal、Square能跨足銀行服務;如今,前者市值超過2千億美元,後者的8百億美元也贏過高盛。

 

「它有金流,也知道每個人的消費行為,以此作為基礎⋯⋯。」當年一位銀行業者如此解釋阿里巴巴揮軍金融的潛在能量。這些年,螞蟻也確實把消費數據當成利器,藉此將業務範圍輻射到小額借貸、保險等眾多領域。透過金融科技,沒有信用資料或財力證明的農民、小販等,也可以借到錢、保到險,金融科技底下的「普惠金融」概念,獲得了一定實現。

 

或許,中國有其特殊條件與養分,中國以外的任何一地都無法再造類似奇蹟,螞蟻的未來也還待考驗;但無論如何,當螞蟻被資本市場高度認同,此前關於金融科技趨勢的種種想像,也像是有了一個絕對例證,其中,當然包括那個對於「普惠金融」的美好想像。

原文來源: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973/post/202009290017/%E6%99%AE%E6%83%A0%E7%9A%84%E5%A8%81%E5%8A%9B




【科技金融專題】銀行如何與科技巨頭競合生態圈?金管會將推分級資料共享基礎工程

發表人  開放金融創新實驗室    發表日期  2020-10-01    點閱次數  1561





圖片來源:

金管會




全文來源: ITHOME





推動FMA+ 養成FinTech人才

活動期間  2020-09-22    點閱次數  1606


黃達業:強化三大專業
財經立法促進院院長黃達業表示,金管會正大力推動台灣金融科技人才認證,讓台灣金融機構能加速金融科技化,高級金融管理師(AFMA)委員會正加速推動FMA+(高級金融管理師)的證照考試。


凡是有碩士學位在金融機構工作兩年以上的業界人士都可以直接報考FMA+;有關FMA+考試科目的設計就是針對金融科技(FinTech)人才所需具備的一些專業素養,培養當代金融科技高端人才所需具備之專業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與金融科技相關的金融法規;第二部分就是傳統CFA所著重的金融專業知識包括投資管理、公司理財以及財報分析與診斷;第三部分就是貨幣與匯率政策分析以及金融創新與新金融商品等相關考科,此部分占分最重。

林丙輝:引導創新發展
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林丙輝表示,為引導金融創新發展、提升金融市場競爭力,金管會自2015年即積極推動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實施兩年來,除陸續鬆綁法令、建置友善環境鼓勵創新外,並推動多項業務等,已發揮引導市場運用科技改善金融服務的效果。

為進一步提供金融科技業者必要之協助,新任金管會黃天牧主委全面檢討金融科技發展政策,召開多次金融科技發展座談會,邀集金融科技生態圈相關業者與會,諮詢各利害關係人之觀點與建議後,參考國際發展趨勢及衡酌我國實際需要,提出「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主要明白勾劃出未來三年金融科技的具體發展計畫,以形塑友善之金融科技發展生態系,促成相關服務或商業模式之推出,提升金融服務之效率、可及性、使用性及品質為願景,其中人才培育是至為關鍵的項目,也具體規劃設計金融科技證照的項目。

饒世湛:增加技術考題
台灣虎航董事饒世湛表示,對業者而言,FinTech的發展,可從四方面看。也就是產品面、風控面、遵法面及技術面。

這四方面,目前的人才重疊性不高,然而在實務上則希望同仁在不同領域上的了解能更廣、更深。現行金融證照也是從這方面發展。

如高級金融管理師AFMA的證照在產品面、風控面、遵法面已有相當完整的著墨,或許建議酌增技術面的考題。

黃泓人:測驗設計邏輯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財金系教授黃泓人表示,現行AFMA證照考試第二級FMA+考試內容有兩部分包含新金融商品與金融創新,及貨幣政策與匯率分析,建議可以提高占分比例並導向金融科技的考試內容。

至於金融科技考試內容,主要以金融主體專業知識出發,輔以部分程式演算法技術內容,金融專業知識部分以認識FinTech的商業模式、應用與法規監理為主。而在程式演算法技術部分,不考特定程式語言,只測驗考生常用FinTech演算法的設計邏輯。

李宜熹:落實考用合一
東吳大學財精系助理教授李宜熹表示,AFMA致力於引領及培養未來金融的基層、中階與高階人才,期達到學用合一及考用合一的目標。中階的FMA+證照於2018年即將金融科技內容納入教材及考題,領先其他國際金融證照。

預期AFMA的命題委員會將順應數位金融發展的趨勢,逐步調高教材內容與考題中對於「金融科技」的權重。


原文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4860000



面對金融科技挑戰,傳統銀行的競爭優勢在哪?

活動期間  2020-09-18    點閱次數  1464


近年金融科技崛起,許多金融以外的產業開始提供銀行服務,並催生不少新創,挑戰傳統銀行的地位。有些人認為,傳統銀行受到監管、組織結構、企業文化的限制,改革速度慢,會成為金融科技下的輸家。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外媒《TechCrunch》的 報導 ,Symphony AyasdiAI(金融業 AI 解決方案公司)的 CEO Simon Moss 認為,傳統銀行並不是輸家,他們知道,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購買並建置軟體」並不是真正的議題。

傳統銀行具有領域知識的優勢
為了與新創的網銀競爭,有些傳統銀行花大錢收購軟體公司,建立自己的 IT 事業,但有批評者認為,許多在創新上的投資是無效的。Moss 認為,其實傳統銀行具有金融專業的領域知識(domain expertise),這是他們的競爭優勢。銀行可以從他們的領域知識抽取價值,並建立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因此對傳統銀行來說,關鍵的問題是:如何透過金融科技擁有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傳統銀行傾向自建部門,但需要面對技術債
面對新型態銀行的挑戰,傳統銀行也開始招募資料科學家,甚至招得比金融科技業者還多。傳統銀行傾向自建部門或收購金融科技新創,認為既然要透過大數據、AI 取得競爭優勢,為何要跟競爭對手用同樣的平台。希望能透過收購,從金融科技業者取得能讓自己有競爭優勢的部分。

Moss 表示,傳統銀行的組織與文化本身較難刺激創新。此外,傳統銀行也可能有技術債的問題。傳統銀行希望具有金融科技的競爭力,但若給資料科學家施加過多壓力,技術債就會快速累積,留下許多的 bug 與效率差的程式,造成營運問題。

廣告
至於該如何解決?Moss 認為,謙虛是關鍵,給團隊空間,有創造力才能夠解決問題。此外,傳統銀行若能與深度信任的金融科技夥伴合作,一同創造價值,也是一種雙贏的方案。

原文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09/11/traditional-banking-fintech/



結合金融科技FinTech 重新打造數位化學習情境

活動期間  2020-09-17    點閱次數  1448


華夏科技大學將於109學年度成立情境特色教室,作為未來專業人才培訓使用,過去1年以來針對於數位金融已培育近百位學子考取金融資訊分析師執照及30學子考取跨境電子商務規劃師執照,未來將利用此專業教室辦理各式產學研究案,以及協助企業代訓專業人才等相關成果,都將成為華夏科技大學商管學院暨企業管理系情境特色教室展示亮點。

華夏科技大學商管學院院長高哲翰說,未來將FinTech所帶來之前瞻性科技概念,包括:數位金融、數位行銷、物聯網、區塊鏈,以及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應用,與企業管理課程相連結,重新打造數位化的學習情境。

華夏科技大學董事長孟繼洛指出,2020年初爆發新冠病毒,影響全世界,為全球經濟成長前景造成新一輪的不確定性,並引發金融市場的震盪,全球產業如今在後疫情時代產生驟變,傳統產業被迫加速進化,醞釀許久的金融變革似乎越來越倚賴科技的輔助,疫情牽動了全球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

無論是金融科技新創或是金融機構,紛紛運用行動物聯網、雲端、區塊鏈、大數據、與AI等新興技術為核心,優化原本的數位金融服務與帶來體驗的創新。

華夏科技大學校長陳錫圭表示,疫情的衝擊下,身處關鍵的2020年,區塊鏈、虛擬貨幣、純網銀、還有面臨資料經濟起飛時刻,龐大的數據資料、新的金融科技,台灣如何在此時,掌握先機,搶先規劃前進,特別感謝臺灣金融科技協會於9月25日參與論壇一起來努力,讓台灣的Fintech與Techfin跨出台灣市場,創造世界級的競爭力。

原文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910006201-260405?chdtv



國泰金機器人 超越真人客服

活動期間  2020-09-11    點閱次數  1752


機器人客服取代傳統真人客服的時代來臨。據銀行業者內部統計,每天有眾多民眾去電客服,約有七成都是忘記密碼、帳務查詢等重複性問題,隨著人工智慧AI科技發展,多家大型銀行多砸大錢研發智能客服,民眾接受度提升,壽險龍頭國泰金(2882)昨(3)日宣布旗下客戶使用智能客服已超越電話語音。


國泰金數位數據發展中心經理吳沛樵昨日宣布,國泰的「阿發」2018年推出至今每月使用近90萬人次,二年成長十倍,在銀行端阿發與電話客服使用量為1:1,壽險端阿發甚至超越電話客服,比重約6:4,機器人打敗傳統真人客服時代已來臨。

金融科技(FinTech)時代來臨,近幾年國銀陸續推出具人工智慧的AI智慧客服,在官網、網銀、行動App、FB、LINE等通路,提供24小時不間斷線上文字對談智慧服務,幫客戶解決疑難雜症,還有可愛小名,除國泰世華「阿發」外,玉山銀「小玉」、兆豐銀「小咩」、一銀「小e」、台新「Richart」與「Rose」、彰銀「柴寶」、中國信託「小C」、台北富邦銀行「邦妮」等。

吳沛樵表示,因智慧客服24小時方便有效率,客戶體驗不錯後持續使用,且阿發最高每秒可容忍200人同時上線,不會遇到傳統電話客服語音常見塞車等待的問題,這些都讓智能AI客服使用量大幅攀升。

尤其使用新一代的「自然語意理解技術」(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NLU)搭配三維意圖架構,能模擬人腦思維,當客戶有沒有完整講述一句話或語意不清時,阿發會盤點自身知識與業務範圍推敲可能的答案,並以多輪對話釐清問題,提升問答準確率,能辨識用戶口語化的對話需求 ,例如用戶說「賣出基金」,阿發即能解讀是「贖回基金」,仿真人對話模式,是國內業界唯一。

2018年,阿發運用於國泰世華銀行、國泰人壽,今年將拓展至國泰產險、國泰證券與國泰投信,讓國泰金控成為全台首家提供集團全場景智能客服的金融機構。

原文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4833592



金管會首度揭露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8大重點,分3年打造更友善的FinTech發展生態圈

活動期間  2020-09-04    點閱次數  1681


金管會在8月27日正式對外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以普惠、創新、韌性、永續4大目標;以及,聚焦功能及行為監理、科技中立、友善創新等3大推動原則;並從8大面向推動,包括了單一窗口溝通平臺、資料共享、法規調適及倫理規範、能力建構、數位基礎建設、園區生態系發展、國際鏈結、監理科技等。


近年金融科技發展快速,為協助金融機構以及FinTech新創團隊排除發展金融科技所面臨的困難,並且提供必要協助。因此,金管會彙整了生態系參與者的觀點與建議,同時,參考當前國際金融科技趨勢,統合我國目前發展金融科技所需專注的領域及實際需要,研訂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作為未來3年推動的依據。

金管會訂定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的目的在於,希望解決市場參與者的共通痛點。像是業者反應,金融科技服務跨域、跨界,需要單一窗口協助;或是業者各自蒐集建置資料無效率;法規分業管理,無法順應變化;又或者是金融科技人才不足;行動身分識別待普及與互通;新創團隊缺少國際資源與宣傳;監理科技要一起發展;金融科技創新園區太小,功能要更強大等,來自業界最真實的聲音。

因此,金管會希望,藉由這套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形塑友善的金融科技發展生態系,促進相關服務或商業模式的推出,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可及性、使用性及品質。並將以3年為期分階段推動,並每年進行滾動式檢討。

金管會也解釋,在3大推動原則的第一點:功能及行為監理,是指將金融監理思維框架將由以往金融機構別(銀行、保險、證券)管理導向,轉化為功能及行為導向,做相關法規調適與法規引導,鼓勵金融機構跨域、跨界的創新商業模式研發。第二點的科技中立,則是要鼓勵金融機構運用技術,精進經營效率與效能,只要對市場、消費者有利,金管會都會支持。而第三點的友善創新,金管會將藉由鬆綁法令來達成,並提供創新及創業資源的政策支持。

以強化基礎工程、擴展應用、協調協力3大構面,區分8大推動面向
以這4大目標、3大原則,向下延伸的8大主要推動面向,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其中,有4個面向是屬於強化基礎工程,包括資料共享、法規調適、能力建構、數位基礎建設。另3個面向是關於擴展應用,包括了園區生態系、國際鏈結、監理科技。

最後一個面向是屬於協調協力,黃天牧表示,今年,金管會將建立單一窗口溝通平臺。策略上,將強化金管會創新中心,作為議題溝通窗口以及跨部會合作的平臺,協助業者解決共通性議題,並由周邊單位協力設置金融科技共創平臺,協助推動金融科技發展事項。黃天牧強調,金融科技發展得透過共創平臺,以金融總會為主體,整合各單位資源,各就其所長,各自承擔金融科技發展工作的一定責任,共同來推動。



強化基礎工程共有4大面向:資料共享、法規調適、能力建構、數位基礎建設
金管會綜合規劃處副處長胡則華則進一步揭露各面向的推動措施。在資料共享部分,推動措施一,是要加速推動開放銀行。金管會已於今年6月底,同意備查銀行公會與財金公司研訂的開放銀行第二階段相關規範,銀行可向金管會申請辦理開放銀行第二階段,胡則華表示,預計2020年底前開放銀行第二階段可正式上路。

至於開放銀行第三階段規範修正的時程,金管會將視第二階段運作及檢討成果後再行研議。她進一步透露,比如英國目前正在推動開放金融(Open Finance),金管會推動完開放銀行後,會逐漸研究哪些金融業,也可比照開放銀行的模式,把公開數據或客戶資料等分享出來。

資料共享的推動措施二,是要建立第三方服務機構(TSP)合作資訊揭露制度。金管會表示,金融機構皆需具備高強度管理機制,而TSP業者規模不一,且未有主管機關督導,在擔憂危及消費者權益及可能引發資安漏洞風險等考量下,影響金融機構與TSP業者合作意願,外界也建議應要建立TSP分級認證制度。不過,金管會考量到,在現行法律制度下無法直接監理TSP,但可以透過銀行與TSP簽署契約的方式,間接要求TSP。

所以,在作法上,金管會將協調周邊單位建立金融機構與TSP合作資訊揭露制度。金融機構與TSP合作時,應到金管會指定的周邊單位上傳TSP基本資料、合作業務項目等,並揭露給外界與金融機構參考,胡則華補充,初步至少這兩個資料須揭露,金管會也將再與周邊單位討論何資訊可揭露。此外,銀行公會在開放銀行相關規範,也要求TSP需通過某些認證,這些認證是否要揭露,也需要看TSP是否願意。

資料分層逐步共享將分3階段推動,依序為金控與旗下子公司、金融市場跨機構間、跨市場客戶資料共享
資料共享的措施三,將把資料分層逐步共享,其中又分為3階段推動,依序為訂定金控旗下子公司(銀行、保險、證券)、金融市場跨機構間,以及跨市場客戶資料共享的相關機制與規範。在金控與旗下子公司客戶資料共享部分,金管會表示,因既有法令規範,所以許多金控要為旗下子公司建置客戶資料庫的規劃受限,無法以集團整體的客戶資料建立風險評估模型,作為子公司認識客戶及評估客戶風險的參考。

不過,目前已有一些可供分享資料卻不違反客戶隱私權的技術,比如資料去識別化、加密、機器學習領域的聯合學習(Federated Learning)等。因此,金管會指出,應可研議在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的前提下,經客戶同意,在合理的使用範圍內,允許金控與旗下子公司共享客戶資料的相關機制,並調適相關法令。胡則華表示,希望未來集團旗下子公司,包括銀行、保險、證券的客戶資料,可以彙集到金控端,建置風控模型,免去各子公司的建置成本。

金管會也規劃訂定金融市場跨機構間,客戶資料共享的機制,將蒐集金融市場相關周邊單位現有數據種類,比如聯徵中心的授信資料、壽險公會投保通報資料、保發中心出險資料等,以及各業者對數據或資訊的需求、金融市場發展需要後,進行綜合評估。

在跨市場客戶資料共享的相關機制與規範訂定,金管會將蒐集金融市場服務者所需的跨市場數據資料,比如電信、台電、台水使用度數、發票開立金額與張數、海關進出口金額、勞保投保人數、大股東持股等,如果可以透過國發會My Data平臺機制取得,金管會鼓勵其加入My Data平臺,成為服務提供者。目前,已有聯徵中心與12家銀行,申請成為My Data平臺的服務提供者,金管會透露,未來將視銀行的試辦成效,擴展到證券期貨及保險等業別,共同加入成為服務提供者。

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基礎工程的第二大面向,是法規調適及倫理規範,金管會將整理與增修目前數位金融服務相關法令規範,以因應跨業跨域及場景金融的發展。並且,金管會將在今年開始,委外研究訂定數位金融服務管理規範的可行性;同時,評估數位金融服務的監理,採取比例原則、分級管理或限制性執照的可行性。

此外,還要提升監理沙盒與業務試辦的運作效率;訂定資料分級及資料治理規範;更要追蹤金融科技發展情況,研議就特定領域訂定最佳實務守則,胡則華舉例,比如AI預測模型,在蒐集資料進行模型訓練時,也可能產生歧視、偏見等問題。同時,金管會也要強化消費者對金融科技相關應用的認識,如個資授權與保護,並增強消費者的資安意識。

而能力建構,是這套路徑圖基礎工程的第三大面向,金管會將研議建立金融科技證照制度,培養金融科技人才;研議調整金融業負責人等資格條件及職能基準;增加產學合作機制;建立監理人員金融科技學習地圖。

2021年金融機構將組成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F-FIDO
而基礎工程的第四大面向,則是數位基礎建設,將研究發展金融行動身分識別標準化機制。在推動方向上,金管會表示,金融機構共同籌組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F-FIDO,研擬規劃導入國際FIDO標準,初期將針對中低風險的金融服務,提供通用的行動身分識別與簽署功能,並由金融機構向金管會申請業務試辦方式,驗證低風險業務採用FIDO作為身分驗證方式的可行性。並預計在2021年8月完成F-FIDO籌組。

金管會解釋,目前金融機構在行動身分識別尚未形成一個標準,而是各家自行開發,在開發成本上較高,造成資源上的浪費。但未來,導入國際FIDO標準,建立F-FIDO這樣的機制,各家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證券等,都可用同一標準來導入,降低開發成本。甚至,未來,各家金融機構身分識別強度拉到同一水準時,便可以做跨機構行動身分識別互通。

另一項推動措施是,目前,僅開放自然人與獨資企業在線上開戶,金管會也將在未來開放企業線上開戶作業,而這部分將由銀行公會研擬逐步開放企業線上開戶作業,以及建置相關管理機制。

擴展應用3大面向:園區生態系、國際鏈結、監理科技
除了基礎工程的4大推動面向,還有另外3大推動面向,是關於擴展金融科技應用,包括園區生態系、國際鏈結、監理科技。金管會指出,在園區生態系發展面向,將建立園區場域實證機制;擴充園區場域及功能;建立新創業者名錄,以掌握金融科技整體生態系發展概況;此外,還要擴大監理門診參與單位,比如央行,以統籌處理共通性議題;更要協助新創募資及媒合;並且辦理金融科技獎項。

在國際鏈結面向,金管會計畫培養金融科技國際隊,跨國拓展商業模式與業務;招募遴選金融科技形象大使及廣宣人員;並將持續辦理台北金融科技展或論壇等,展現金融科技的發展成果;更要以合作強化實質交流與拓展商機。

在監理科技面向,金管會將採行數位監理申報機制,並與目前單一申報機制,採雙軌制執行,以階段性推動方式,先從純網銀開始,再來是票券業,以及銀行業推動數位監理申報。此外,金管會也將評估監理自動化、數位化、智慧化的需求,並參考國外作法及技術可行性,研擬分階段導入數位監理機制。同時,金管會也要透過舉辦監理黑客松,來發展監理科技。


AI看X光片提升核保效能!國泰金攜新創做金融實驗,鎖定四大應用拚落地

活動期間  2020-09-04    點閱次數  2912


為了加速金融服務的創新,國泰金的「金融創新實驗室」,去年(2019)開始向全球新創廣發英雄帖,從400多家新創中海選出9家,並與人壽、銀行、產險等子公司合作,在過去一年,共同完成了6大創新金融服務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s, POC),其中已經有四家新創被國泰鎖定,未來有可能落地導入服務中。


驗證成功率達7成,鎖定四大應用拚落地
六大概念性驗證分別為「資本市場情緒自然語意處理(NLP)分析」、「生物辨識安全防護」、「車損部位辨識」、「AI洗錢防制偵測」、「不動產鑑價商業化」、「AI輔助檢驗醫療數位影像胸部X光」,國泰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孫至德透露,當中有四大應用,最有機會能落地。

孫至德表示,找新創合作的目的是希望國泰的金融服務,能與國際趨勢做接軌,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海選出9家新創中,完成概念性驗證的比例接近七成,遠高於一般市面上企業籌辦的加速器(概念性驗證完成度平均20%~30%)。

應用一:提升核保效能!AI看X光片節省醫生90%時間
第一項有可能落地的應用,是國泰人壽與韓國新創Lunit的合作,Lunit是一家擅長乳房影像判讀的新創,透過AI深度學習技術來檢測肺部異常疾病,準確率高達97%以上,可以輔助檢驗醫療數位影像胸部X光。

國泰人壽審查部柯子鈴協理表示,一般核保流程,會參考客戶基本資料、財務、身體狀況三大面向,有很大的比例,會參考到胸部X光片。目前,國泰人壽每年新契約保險的體檢上,有3萬件醫療影像胸部X光審閱需求,因此規劃導入AI技術,輔助醫師醫務的判讀,加快效率。

這次的合作,以國泰人壽醫師內部審閱資料,將近200件醫療數位影像胸部X光片做為驗證樣本,實驗結果發現,陽性命中率為83%、陰性命中率為92%,整體準確性達到90%。柯子鈴指出,未來透過這項技術,有望節省醫生90%的閱片時間,提升核保效能。


應用二:只需一張照片,車體細微穿孔都能辨識
第二項則是與印度新創ClearQuote合作,只需要一張車損理賠照片,就能透過影像辨識技術,辨識出車輛外觀損傷程度及部位,作為理賠依據。

ClearQuote能將一台汽車照片,切割成不同部位做辨識,像是車體部位(車頭、車尾、保險桿),以及車損程度(穿孔、皺褶、凹陷),都能辨識出來。

在印度,ClearQuote可以做到馬上提供需更換零件、維修報價,但因為各國車種不同,如果要落地台灣,必須建構台灣的車種、零件、人工成本等模型資料,才有辦法進行車險理賠報價。


應用三:揪出大老闆是否說反話,作為投資判斷依據
第三家則是新創Amenity,能夠利用自然語意處理(NLP)技術,分析國外軟體、半導體及非民生必需消費品的公司,驗證公司經營者在法說會上,與法人之間的問答,是否用正面的語句,包裝負面資訊的潛藏訊號。

國泰表示,這項功能,可以作為國壽海外投資的投資後管理或預警機制,孫至德表示,這項技術目前只能偵測英語,因為中文跟英文語句表達的邏輯不同,若真要落地到台灣應用,還需要進一步測試。

應用四:用你打字的習慣,判斷是否是本人登入
最後一項,是國泰世華銀的數位銀行KOKO與BehavioSec的合作,許多人都喜歡用生物辨識登入網銀,但又擔心身分被盜用。

BehavioSec技術厲害之處在於,會蒐集使用者登入的行為模式(例如打字的速度與節奏),並建構出一套模型,作為登入保護機制,判斷是否是本人登入,在經過實驗後,這套模式具有8成以上準確率,未來可評估用於APP使用場景,保障用戶帳戶安全。


深化與新創合作,第四季啟動二階段POC
「國泰金融創新實驗室」為國泰金控創新計畫,透過數數發中心與集團子公司盤點科技創新需求、全球招募篩選、概念性驗證,透過實作導入全球創新科技。

與新創合作做POC,將會是國泰長期的計劃,孫至德表示,國泰在海外皆有合作的加速器夥伴,協助挖掘有潛力的新創團隊,也希望透過第一階段的POC,做出市場口碑,吸引更多團隊加入合作。

孫至德認為,新創團隊有非常好的技術,卻缺乏場景,這就是跟金融機構合作的好處,此外,許多海外新創,都希望往亞洲市場發展,國泰則能提供協助。

目前,國泰跟新創都是以合作夥伴的方式合作,孫至德表示,未來若要深化合作,也不排除採用入股方式。國泰預計於今年第4季啟動第二期「國泰金融創新實驗室」計畫,持續提升國泰在數位數據與技術的全球視野。



金管會宣示將積極地推動開放銀行

發表人  李震華    發表日期  2020-09-01    點閱次數  1730



金管會對外宣示其施政重點將聚焦在純網銀、建構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推動架構及STO規範等三大議題。近期金管會官員在出席立法院金融資料權公聽會時,則表達將從三面向著手並研議配套措施的方式推動開放銀行,而國內財金公司亦召集有意於發展開放銀行的業者成立「開放API研究暨發展委員會」,擬定API發展策略並訂定共通規格,以加速國內金融機構在API應用的發展與推動進程。


開放銀行潮流從歐洲蔓延至全球

引領開放銀行議題之先的是近來受脫歐(Brexit)紛擾的英國,20146月,英國政府委託開放資料研究院(ODIOpen Data Institute)進行API與開放資料的關聯與影響研究,得到對銀行資料有效運用將增進銀行業競爭與消費者利益;隨後在20159月,英國財政部成立開放銀行工作小組(OBWGOpen Banking Working Group),發佈開放銀行標準(Open Banking Standard),作為創造、共用和使用開放銀行資料的指引,終於2018年起由包括匯豐銀行等九家金融機構率先開展實施。

歐盟在開放銀行的推動,始於2015年發布的新支付規範PSD2(Second 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正式將新興的支付服務供應商納入,制定開放帳戶規則,要求銀行必須將使用者帳戶、交易資料開放給客戶授權的協力廠商,並於2018年在歐盟各國完成立法上路。

在英國與歐盟對於開放銀行持續推展下,包括澳大利亞、香港、新加坡等國亦陸續加入開放銀行的推動行列,一時之間國際上對於開放銀行的發展頗有燎原之勢。

國際大型業者陸續投入

除政府著手建立開放銀行推動政策之外,一些國際大型業者亦走在各家之先,陸續發表其開放銀行相關業務,包括美國花旗銀行推出CITI開發者中心,開放7大類API,讓使用者得使用花旗銀行的海量數據外,亦可藉由API發展自己的金融服務;西班牙BBVA銀行(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早在2013年便確立發展平台的策略,透過開放8API向第三方公司提供銀行數據;新加坡星展銀行則是亞洲開放銀行的領頭羊,在2017年即推出API平台,功能涵蓋轉帳、支付等共一百多個API,並提出LivemoreBankless的發展策略,積極推展開放銀行服務。


MIC觀點

業者應確立角色與能力為先

開放銀行,顧名思義是冀望透過將銀行具備的數據資料開放出來,讓所有欲提供金融服務的業者在資料運用的基礎上取得一公平地位。但實際上,業者欲搭上開放銀行的順風車,發展相關的業務活動,仍應先捫心自省,確立自己的能力與基礎,方能據此建立其開放銀行的發展策略,避免落入資源配置錯位的陷阱。

例如具備厚實數據根基的業者,應著重在如何吸引第三方業者在自身平台上落地取用資料,以發展自有的開放銀行生態系為目標;而新創FinTech業者,則應思考如何最有效的槓桿這些開放銀行業者的數據,以輕量化資產模式發展新興金融服務。

API只是手段,應用多樣才是目的

開放銀行的發展,核心觀念是金融交易資料的共享與開放;而執行手段則是透過API的開放與串接達成;最終則是希望形塑更多樣與便利的金融服務。因此,業者對於開放銀行的推動,應是從生活場域切入,找到可基於嶄新資料運用基礎的金融服務缺口,再輔以API以達成目的;而非忽略實質的應用樣貌,過早集中在API技術的討論,反落入為APIAPI的窘境。

非金融業者有其先天優勢

一份KPMG的報告顯示,對於歐盟PSD2實施的影響,受訪銀行業者有七成認為是機會而非威脅,另有超過三成五認為大型資訊平台型業者是未來最具威脅的對手,即社群業者如FB、搜尋引擎霸主Google或是零售巨擘Amazon等。顯見在開放銀行政策推動下,開放的是金融資料,要求的是銀行或金融機構,反而是這些具備『它』領域資料的業者,諸如電信業者、社群媒體、零售平台等更具發展優勢。

衝擊程度端看法規強制性

前述論及當前國際上推展開放銀行的國家地區有英國、歐盟、新加坡、香港及澳洲等地,其中英國、歐盟屬強制納入,透過將第三方服務提供者納入監理,強制要求銀行開放;而新加坡、香港則偏向自主模式,由銀行採取自願自律與第三方服務提供者合作。而金管會目前的態度則是偏向以鼓勵方式,促使金融業以自願自律方式推動開放銀行,較偏向香港、新加坡作法,其對市場程度遠不及英國、歐盟的強制規範。

新形態資料交換技術仍在萌芽

雖然開放銀行政策意在開放金融機構的交易資料,但資料所屬權本質上仍為用戶所有,加上GDPR(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的實施在於還資料所有權於人民的立意清楚,均指向一個技術問題,即如何確保個人可有效授權與運用這些實際散落在各金融機構的資料,其技術成熟度仍屬未定之天。

當前國際機構正積極推動自主註冊身份及識別機制,以提供安全存儲敏感身份數據的機制,確保個人可精確控制與他人共享的內容,而區塊鏈技術亦被提出積極討論,惟這類具有隱私保護特性,新形態資料交換技術發展仍在萌芽中,其發展成熟的速度亦會對於開放銀行的擴展有其影響。

資料來源 : MIC AISP https://mic.iii.org.tw/aisp



©2024版權所有: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