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

台灣電子下單比重攀升帶來轉骨契機 虛擬網路券商要來了

發表人  研究員    發表日期  2021-03-25    點閱次數  2585


台灣電子下單比重攀升帶來轉骨契機 虛擬網路券商要來了。(鉅亨網資料照)

據統計,台灣電子下單比重已經達到 7 成,繼純網銀後,金管會正研議開放設立虛擬網路券商。事實上,因應金融科技浪潮,台灣已經有許多券商積極進行數位轉型,從開戶到下單交易全程靠一支手機就能搞定。

金管會表示,因應科技發展及未來投資人臨櫃業務需求遞減,今年將研議證券商發展虛擬據點,並且訂定數位化服務作業要點,協助證券商整合所有現行前臺交易與後臺帳務的數位服務流程,或是提升實體營業據點的數位化程度。


金管會之所以拋出「設立純網路券商」議題,主要是國內電子下單比重已達 7 成,且持續在成長中;此外,去 (2020) 年因為受到疫情影響,股東會採用電子投票比重達 56%,而外資電子投票比例更高達 97%,國內法人電子投票比例也有 87%。


台股交易熱絡,證券商獲利去年也因此同創新高,全體券商去年稅前大 657.97 億元,比前年大增 51.56%。不過券商獲利的亮麗,主要來自證券市場成交值大增,使經紀業務收益上升所帶動。


證券業者表示,隨著電子下單比重不斷攀升,電子下單的手續費折扣優惠也因為市場競爭愈來愈低,有些業者最低打到二八折,現在要靠手續費收入已經愈來愈有限,設法轉骨尋找新的市場利基,就是需要靠數位轉型。



證期局長張振山表示,國外許多國家都有純網銀券商,台灣電子下單比重愈來愈高,以及券商數位轉型趨勢下,確實有發展虛擬券商的可能性,今年將會輔導傳統券商設立虛擬據點,如果成效不錯,未來不排除開放設立純網路券商。





迎戰純網銀,傳統銀行加速數位轉型 創造金融生態圈 積極圈粉

發表人  研究員    發表日期  2021-02-26    點閱次數  3128

Tiny people with laptop and financi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pen banking platform, online banking system, financ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oncept illustration Free Vector

純網銀終於來了!然而在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下,消費者的行為模式急速變化,「客戶忠誠度降低」成為傳統金融業者的最大挑戰之一,每家業者都希望能善用金融科技來提供優質的創新服務,進而鞏固客戶的忠誠度。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金融業界現今普遍認為,結合大數據、AI 等工具來串接各式金融服務,並與異業結盟發展「金融生態圈」的商業模式是面對純網銀興起的解決方式之一。

2016 年,台新銀行創立的 Richart 子品牌,開戶數已突破 225 萬戶,深受年輕數位族群喜愛,在大家心目中,Richart 幾乎就與「數位帳戶」畫上等號。2020 年 8 月,台新跨越 Richart 金融服務的界線又創新推出「Richart Life」,被推崇為國內首創的生活金融生態圈,透過這個平台及支撐生態圈最重要的兩支收付 API,打造全方位的服務。


「銀行雖然是服務業,但一般人的金融行為頻率其實不高,畢竟不可能一天到晚在交易或存款、提款。」台新銀行數位金融處資深副總經理包國儀指出,若要讓金融服務融入客戶的日常生活,就得靠著生態圈串接起更多消費場景,這正是近年來最夯的「場景金融」概念,而 Richart Life 正是這種概念下的產物。Richart Life 結合台新 Pay 支付及台新 Point 點數,打造了跨生活及金融的生態圈。

台新銀行同時發現,多數商家夥伴的痛點在於現行支付工具過多,收款複雜度提高,於是開發了 one 碼平台服務,整合了街口、LINE pay、拍付、歐付寶等電子錢包,加上台新是國內唯一同時取得中國支付寶、微信及南韓韓亞跨境支付業務的銀行,著實幫商家省下與各支付業者進行系統介接的開發時間及費用。對於消費者而言,手機裡多少都有一些商家的 App,但就算將這些 App 綁定同一張信用卡,並「集中火力」只刷這張卡,仍然常因為 App 太多、點數太分散而困擾,甚至放到過期都忘了兌換。若是透過 Richart Life App,不僅可以享受網路購物、叫車、訂餐廳或飯店等服務,不同業者的點數還能互抵、共享。


享受一站式消費體驗,客戶黏著度高


台新將所有客戶與合作商家都集中在 Richart Life 平台上,讓客戶享受一站式消費體驗;當越來越多的客戶習慣在 Richart Life 上換點數,台新也能進一步掌握客戶行為,推薦符合其需求的服務,持續提高其黏著度。

Richart Life 上線後,即發揮強大的「圈粉」能量,短短 3 個月就突破百萬會員數,看起來成長速度極快,但這些成績都不是一蹴可幾的。台新銀行的消費金融業務在國內一向名列前茅,現在是國內最大信用卡收單銀行,再加上台新長期在數位金融領域默默耕耘,推出深受歡迎的 Richart 數位帳戶。在堅實的消費金融業務、Richart 數位帳戶「雙管齊下」的基礎中,才能發展出像 Richart Life 如此有活力的生態圈。

儘管 Richart Life 成績斐然,但如今有更多銀行加入數位帳戶之戰,各家銀行都打出有吸引力的價格戰,加上純網銀來勢洶洶,「金融生態圈」的競爭勢必白熱化。對此,包國儀表示:「本來就沒有所謂獨占或寡占的金融服務,只是建立生活及金融合而為一的生態圈是需要時間的,重點在於客戶肯不肯持續買單。」

目前 Richart Life 僅限台新卡友申請,預計 2020 年底前會開放非卡友加入,也就是說,之後 Richart Life 的服務對象不限於台新客戶,而是擴及全台灣 2,300 萬人,代表之後的成長空間可以期待。


永豐銀行在年輕人的手機蓋一間銀行,助有感投資


數位轉型有時也能讓規模較小的銀行闖出另一片天,以永豐銀行的案例來觀察,在 2019 年 6 月推出數位帳戶品牌「大戶 DAWHO」,原本起步較晚,但成立僅 1 年半便後來居上,已有 60 萬用戶,晉升市場前三大。

「之前並不是沒想過要做數位帳戶,而是想了非常久。」永豐銀行數位金融處處長黃品睿說,公司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數位帳戶不只是產品或流程數位化,而是搶攻數位客群心占率?「紀律投資」符合年輕人所需嗎?

幾經討論,永豐定位 DAWHO 數位帳戶是「在年輕人的手機上蓋一間銀行」,並以集團內部的孵化器之姿,透過內部海選、外部招聘來物色團隊成員,從理專、技術人員到零售業、旅遊業背景的人都有,且平均年齡不到 30 歲。


20 億筆數位足跡彌足珍貴


另外,DAWHO 也要成為協助年輕人紀律投資的最佳幫手,與永豐金證券合推「大戶投」,提供網路化證券下單,最快在線上開戶後 1 小時就可開始交易,創下券商首例,推出線上台股、複委託交割戶綁定服務,能定期定額買台股、海外股市。若綁定 DAWHO 為交割戶,照樣享有活存新台幣 50 萬元內 1.1%利率,也是市面上獨有的,這些都讓 DAWHO 深受小資族青睞。

而盤中零股交易上線也帶動 DAWHO 交易量,在上線第一週有高達 22% 的證券新客戶第一筆交易即為零股,而 21 至 40 歲的年輕客群則占據零股交易人數的 4 成以上。

DAWHO 成立迄今,留下 20 億筆數位足跡,是彌足珍貴的資料。另外,銀行客戶平均年齡約 47 歲,DAWHO 用戶平均年齡僅 33 歲,當中高達 7 成從未和永豐銀往來,可見 DAWHO 確實拓展不少新年輕客群。

隨著越來越多金融業者推出數位帳戶,又遇到開放銀行第二階段上路、純網銀最快於 2020 年底開業,DAWHO 還能保持競爭優勢?黃品睿說,銀行有既有的客群,而且開放銀行新措施上路後,若能串接上數位帳戶,反而能強化提供給用戶的服務能量。


玉山銀行自主開發外匯智能平台,為客戶解決外匯往來痛點


而成立於 1992 年的玉山銀行,因應 FinTech 趨勢,也以「科技的玉山」為主軸,積極的推動數位金融,更是台灣首家自主開發外匯智能平台的銀行,「我們從顧客的數位旅程出發,解決外匯往來的痛點。」玉山銀行副數位金融長溫學華說。

像是首創市場高低點通知、到價通知,以及獨家的「外幣平均成本」功能等,玉山銀行打造多元服務管道,讓外匯操作零距離,「現在消費者都是多通路使用者,提供多通路一致的優質服務,對銀行的滿意度也越高。」溫學華說。

以超過新台幣 50 萬元的大額換匯來說,以前都需臨櫃辦理,可能因此錯失最佳匯率。2018 年,玉山銀行首創在行動銀行提供大額換匯服務,以 IXML 憑證辦理外匯交易申報書電子簽章,減少 50% 以上的交易時間,目前行動大額換匯金額每月可超過 1 億美元。此外,玉山銀行是目前市場上唯一全行外幣 ATM 可同時提領日圓美元人民幣現鈔的銀行,除提供跨行提領,更是領先開發外幣帳戶扣款提領功能。2019 年外幣現鈔提領交易,ATM 提領率高達 72%。


數位通路發威,節省破億成本

針對外幣詐騙,玉山銀行在 2018 年首創智能反詐騙平台,建立匯出與匯入的雙向檢核機制,若系統發現疑似詐騙態樣,隨即跳出警示進行檢核並輔以提醒顧客確認交易,曾攔阻近 30 萬美元,成功保住了企業員工的年終獎金。

玉山銀行更首創「玉山特匯日」利率、匯率搶購活動,2019 年的利率搶購交易量大幅成長,每月 7 小時活動的搶購成交量,相當於玉山銀行小型分行一個月的交易量。

目前玉山銀行個人數位交易占總外匯交易筆數高達 98%,若由臨櫃處理,需耗費 2.7 萬小時,數位通路每年更為玉山銀行省下破億元的營運成本。透過數位加持,玉山近 5 年外幣存款餘額翻倍成長,市占從第 12 名躍進至第 3 大。2017 至 2019 年外幣存款餘額增量,也是業界唯一連續 3 年超過千億的銀行,無論是成長量或成長率,都穩居市場龍頭。


中國信託銀行「一站式線上申貸」體驗,快速緩解勞工紓困申貸人潮


而 COVID-19 新冠肺炎的發生,也讓更多銀行加速數位轉型。原本銀行為了配合政府各部會推出紓困振興方案,當中又以勞工紓困貸款的申請最為急需,為解決短時間內大量湧入的申貸量,中國信託銀行不僅在受理首日就推出全國第一家提供 QR Code 線上申辦的數位服務,同時也以近年成立的全數位化處理流程 Online 貸數位申貸平台為後盾,打造出「一站式線上申貸」的無斷點客戶體驗。

政府推出紓困貸款後,短時間即湧入過去 18 倍的申貸量,若以傳統運作模式,勢必得投入大量的人力方能因應客戶的需求。中國信託銀行發展出全數位化的申請平台、智能徵審大腦與流程機器人等三大數位能力,在一個月期間受理超過 28 萬件申請,其中 97% 更來自數位通路,在收件數及核保數皆為全國銀行第一名。


數位申請平台大幅減輕人工作業

其中,「全數位化申請平台」將客戶由分行櫃檯和電話客服導向線上申請,大幅減少客戶往返奔波困擾,也可以用數位流程完整串聯「收件、建檔、徵審、送信保基金、核貸通知、線上對保、自動撥款」作業。有了數位流程平台,也需要有搭配的數位徵信及審核大腦,中國信託銀行的「智能徵審大腦」累積多年的量化信用風險管理經驗所衍生出的智能徵審邏輯,再納入政府紓困貸款的規格考慮後,讓勞工紓困貸款在完成自動化徵審的同時,也兼顧一般案件的徵審需求。數位申請平台減輕了書面作業,智能徵審大腦把徵審人力使用在較複雜的案件,「流程機器人」則大幅地簡化中國信託銀行和信保基金的資料對接與交換作業,自動完成資料建檔、核保資料輸入工作。

中國信託銀行的全數位化申請平台,讓客戶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迅速而簡便地完成申辦,而全程數位線上快速徵審,更透過精準的數位流程,解決大量人力運用問題,提供客戶最佳貸款服務。


華南銀行首創全聲控 AI 行動銀行


面對純網銀的猛烈攻勢,華南銀行朝內修及外合兩大面向發展,一方面優化升級銀華南銀行 AI 金融助理「小 n」推出後,創下行動銀行交易筆數、交易總金額及使用人次大幅提升的亮眼佳績。(圖╱台灣金融研訓院)行 App、引入「減法思維」,推出全新數位帳戶 SnY 專屬 App;也瞄準場景金融積極擴大異業合作,期能從不同產業間挖掘更多潛在的金融服務場景,創造全新商業模式。

華南銀行首開全台先例,將人工智慧導入行動銀行,「我們採用 Design Thinking 的設計思考模式,與臺大產學合作,解決客戶找不到想用的功能、操作流程冗長等問題。」華南銀行總經理張振芳表示。華南 AI 行動銀行與 IBM Watson 合作,將語意分析技術落實在實際交易面上,具 AI 全功能導航、全面聲控輸入與多輪對談互動等突破性功能,客戶只要說出需求,AI 金融助理「小 n」就能從超過 100 支的行動銀行功能中,導引客戶快速完成交易。這項功能推出後,創下行動銀行交易筆數成長 262%、交易總金額提升 194%、使用人次提升 420% 的亮眼佳績。


內修+外合,迎戰純網銀攻勢


AI 行動銀行只是華南銀行金融創新與轉型的其中一項成果。近年大力推動的「金融服務+AI」計畫,運用 AI 技術,從內到外翻轉客戶的金融服務使用行為。導入 OCR 視覺辨識技術、AI 資訊分類及分流技術與機器學習提升數據處理精準度等三大 RPA 流程,解決原本大量且重複性的作業,全面智能自動化處理後,不僅業務處理量達全國第一,人力投入更從 150 人減少為 70 人。2020 上半年推出全由 AI 研判市場趨勢與多元演算法的智能理財「華南好基智」;下半年,AI 智能客服升級為 AI 智能客服 2.0「說得好機器人客服」,將各類型金融問題的平均準確識別率提升至 9 成以上。


看來,純網銀確實是發揮了鯰魚效應,這一年來,傳統銀行都卯足了全力,積極地進行數位轉型,畢竟傳統銀行擁有良好的品牌以及客戶基礎,只要跳脫舊思維,從上述這些案例來觀察,仍是具有創新能力以及競爭力。




全文&圖片來源:<鉅亨網>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69271



JPMorgan中港基金主管看好金融科技板塊

發表人  研究員    發表日期  2021-01-05    點閱次數  2434


近年科技開始融合至各產業,JPMorgan中國及香港基金業務總監及董事總經理吳家俐,亦看好科技相關產業。吳透露,尤其是今年,環球整個生態環境變動,投資者取向亦有很大改變,特別偏向數碼化技術及產業。

而在眾多科技範疇中,吳家俐就對金融科技特別關注。她指出,金融科技範疇眾多,有虛擬保險、虛擬銀行等,而當中對基金投資行業亦有不少機遇。


她留意到,疫情發生前,香港人大多透過客戶顧問去查詢投資資訊及策略,基金銷售較少在線上進行。「但疫情下,銀行關門,客戶足不出戶,亦有更多時間在網上查看投資資訊,投資亦較多在線上進行。」她補充,在線上,客戶只要幾個步驟就能下單購買,對客戶而言更簡便,因此未來會考慮與虛擬銀行合作。


吳家俐認為,科技的確能帶來不少機會。「數碼化為我們帶來大改變,要如何擁抱改變,心態必須要準備好,同時亦要讓自己更有創意,以更創新的方法解決事情。」



金融科技應用 加速保險創新

發表人  研究員    發表日期  2020-11-09    點閱次數  2445



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表示,未來金管會將持續檢討、鬆綁法規符合業者期待。她也期許保險業透過金融科技應用,除了「順利轉型」、「降低成本」、讓民眾享受「更便利服務」,也能達到「普惠金融、並提升社會責任」。

施瓊華指出,金管會當年提出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最重要的精神是希望透過科技改變帶動金融產業升級,但擁抱科技是要「負責任的創新」。從現在回頭看,保險業在這4年應用科技研發的商品,大致有幾項成果,比如UBI車險商品發展,因為保險業取的資料難度高,初期遭遇不少困難,第一家推出的是明台產險結合行車記錄器的UBI商品,金管會為此也修改了監理配套措施;另外還有南山產險與電動機車Gogoro合作里程計費保險等。

第二個是外送平台破碎型商品,包括富邦產險、國泰世紀產險以及安達產險都研發出透過外送平台APP系統對接方式,推出外送員團體傷害險,現在共享單車也朝這個方向努力。

外溢保單部分,以商品設計促進民眾健康,有8家產險推出35張保單商品,保費收入與件數都在持續成長中。

理賠聯盟鏈 一次送件所有保險理賠
施瓊華指出,過去保險業缺乏身心障礙者數據,多數要仰賴再保資料,在核保與商品訂價上受到很大挑戰,今年也促成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資料與健保資料結合,將身心障礙者罹病率、住院以及手術等經驗資料做加值統計,希望能在2-3年內建立起來,未來保險業就有本土的身心障礙生命表可以使用。

施瓊華並稱許今年7月由11家壽險業組成的「保全/理賠聯盟鏈」的實驗,也就是一次送件所有保險公司理賠的服務,迄今總轉送紀錄達5萬多件;施瓊華說,試辦結果可以期待,由於現在仍有保單範圍限制,若試辦成功,未來將擴大到更複雜的功能、更多樣的保單理賠。


原文來源: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10025



金融科技夯 專利數衝高 去年達600件

發表人  研究員    發表日期  2020-11-08    點閱次數  2374


迎戰數位金融時代,金融業投入金融科技發展三大指標同創三年新高,包括投入金融科技經費、負責金融科技員工比率及取得金融科技專利件數,分別有165億元、2.87%、600件,都是三年來最高,預估未來在普惠金融趨勢帶動下,還會持續成長。

近年金融科技發展蓬勃快速,為協助業者排除發展金融科技面臨的困難,並提供必要協助,金管會提出「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做為未來三年推動的依據,希望能達到形塑友善的金融科技發展生態系等願景。

金管會官員表示,為掌握金融業投入金融科技發展情況,金管會請金融總會從2018年開始調查前一年度國內金融業投資金融科技的概況,調查對象共299家。

根據最新調查資料,跟金融科技發展有關的三大指標,連續三年創新高,包括第一,金融業者投入金融科技發展總金額,去年有165.2億元,是三年來新高;今年預估投入金額會再增加到188.8億元,續創新高。

若以平均每家業者投入金額來看,去年有5,524萬元,較前年的3,936萬元,增加40.3%。

今年預估金額188.8億元來看,平均每家業者投入6,314萬元,也將持續成長14.3%。

其中以銀行業133.5億元最多,其次是保險業40.4億元、證券期貨業11.4億元,周邊單位也有3.5億元。

官員表示,金融業投入金融科技發展的金額穩步成長,金管會將持續協助金融產業的數位轉型及創新,以提升金融業整體競爭力,並達成普惠金融的目標。

第二,負責金融科技相關業務員工數,去年共有8,824人,其中銀行業6,364人、證券期貨業990人、保險業1,114人、周邊單位356人。

整體負責金融科技相關業務員工人數占總員工人數的比率,去年為2.87%,較前年的2.44%增加,創三年來新高。

第三,金融科技專利案件,金融業去年提出申請件數有844件,通過600件,是三年來新高。

官員表示,每家業者的平均申請案件數,去年是2.82件,比前年的1.98件增加。

平均通過件數,去年有2.01件,也比前年的1.68件增加。顯示金融業者積極投入金融科技創新研發。

金管會調查資料也顯示,金融業成立專責部門或團隊,推動金融科技業務的家數,也明顯增加,到去年底止,已有97家金融機構成立推動金融科技業務的專責部門或團隊。

除此,也有不少金融機構成立金融科技研發部門,到去年底已有58家設立,積極投入金融科技的研發。


原文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39/4978997



Z世代愛個人化投資平台 機械人投資顧問興起

發表人  研究員    發表日期  2020-11-05    點閱次數  2536


金融科技公司Quantifeed早前就發佈調查報告《財務健康報告 — 香港人對投資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希望了解香港人的財務健康及財富管理習慣,以及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影響。

報告中提到,近7成受訪者認為財富管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環,唯不夠3成人滿意他們現時的財務狀況。受訪者主要透過媒體(61%)、家人朋友(50%)獲取投資建議,有54%受訪者從未向專業投資顧問索取任何投資建議。但另一方面,卻有高達83%受訪者希望取得個人化投資建議及財富管理服務,但就有61%受訪者表示,財富管理服務欠缺透明度及自主性,擔心投資顧問另有所圖。


投資興趣大 但難以入手

新冠肺炎疫情下,62%受訪者在疫情期間曾經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但當中44%受訪者就沒有諮詢專業的投資顧問,只是自行調整投資組合。Quantifeed北亞地區業務增長總監陳冠成表示,現時不少人都對投資有興趣,但奈何就難以入手。

現時不少人去做投資,但就選擇不經過專業的投資顧問,主要看新聞、家人朋友分享,現時88%香港人都有投資,但大部分人都至是投資股票、MPF,不懂得分散風險,因此投資方面的教育非常重要。

報告中提到,每4位受訪者中就有3位表示對機械人財富管理科技感興趣。當中生於數碼時代的Z世代,即18至23歲的年輕人,85%的受訪者表示,期待新型投資方案,72%受訪者願意透過網上平台投資。陳冠成亦總結本地年輕人對投資的方面需求。


「他們對投資主要有3大需求:包括具透明度的平台;投資門檻較低;以及個人化投資建議。」他解釋,年輕一代希望投資平台簡單易用,且隨時看到新聞及個人化投資建議,同時希望能夠1、2萬元的低門檻就可以做到投資。

銀行傾向將技術平台外判

近年金融科技在本地快速興起,虛擬銀行、虛擬保險公司開始運作並為人所熟悉,大眾亦開始習慣利用網上或流動電話理財。陳冠成指出,從前銀行都會自己研發新式業務,但留意到近年銀行發展,他們都喜歡將新業務的技術研發工作外判出去。

鑑於金融科技熱潮席捲全球,陳冠成表示,Quantifeed近年就與不同銀行合作,幫助銀行建立機械人投資顧問平台。「不同銀行客戶對平台搭建都有不同考量,有些要面向比較專業的投資者,有些則面向投資經驗相對較淺的投資者。」
由於銀行客戶的個人資料非常敏感,要在雲端存取,或讓客戶擔憂。陳指出,雖然放上雲端的用戶資料都有隱蔽性,即使被抽出亦難以辨認用戶身分。「但不同的銀行客戶都採取不同的方式,有的會自己存取用戶敏感資料,有些會放在雲端,亦有銀行客戶會選擇混合(hybrid)模式。」


原文來源:https://reurl.cc/j5a95n




桃園航空城強化數位金融 預計打造金融科技實驗園區

發表人  研究員    發表日期  2020-10-30    點閱次數  2325


臺灣有史以來最大的開發計畫「桃園航空城」,不僅是桃園的重大建設,更是臺灣未來百年發展最重要的旗艦計畫!作為臺灣面對世界的門戶,亞洲的軸心,桃園有機會發展成另外一個國際金融重鎮,成為臺灣經濟對外櫥窗嗎?昨(22)日由桃園航空城公司主辦的「2020 桃園航空城產業座談會」,便以「金融科技專區現在與未來」為主題,討論專區設立方向,邀請金管會、桃園市經發局、桃園市地政局及臺銀、合庫、土銀、台北富邦等多家銀行代表共同出席與會,探討數位金融科技未來應用,期許未來臺灣經濟發展能從桃園起飛,成為連接國際金融的樞紐。


桃園航空城公司許又銘總經理表示,未來桃園航空城發展將聚焦在鄭文燦市長所推動的「機場經濟學」概念,整合桃園國際機場與周邊產業發展,成功匯聚人流、物流、金流與資訊流,將桃園建構為亞太地區經貿樞紐。要讓桃園航空城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除了人流物流之外,金融也是重要的因素,金融專區涵蓋境外金融中心、金融機構進駐聚落、金融創新園區,藉由銀行的新分行設立,提供當地服務需求;並協助產專區的金融科技、新創公司各項金融需求。他表示未來金融機構將慢慢走向無實體金融機構,提供數位金融服務,同步發展金融資安產業及金融研發中心,並導入國際人才進駐。未來桃園機場不僅將擴大營運能量,更結合四大核心產業、智慧城市的發展,帶動臺灣經濟發展,再加上金融機構進駐,商機可期。


政治大學監理科技創新實驗室臧正運執行長說,臺灣能不能成為另外一個國際金融重鎮,打造境外投資實力,法規是很大的因素,境外資金回臺,中央政府是否需要課稅,或提供多少優惠稅額,短時間需要中央政策逐步開放,還需遠程考慮,是否能成為海外櫥窗效果。對於境外金融,與會銀行業者建議可以仿照香港的專區規劃,在境內設立但可以當作境外,法令也比照境外,法令稅務該融合鬆綁,並與境內做區隔,這樣國際金融與創投業才有可能進駐。金融科技帶動的數位轉型已成為全球主要趨勢,金融科技專區需要發展金融科技特色,包括在策略引導特定類型產業進駐、並創造深化、差異化;同時配合產業需求來發展金融科技,例如要引進那些方面的金融產品及服務等。在AI技術成熟的現在,也可以推動無實體的金融機構或服務。


綜合會議中各專家學者討論,航空城未來設立產專區從短、中、長期的目標來看,可以分成聚落型專區、資源型專區、法規型專區。短期以實體聚落為主,中期以虛擬數位化為主,重心放在資源性專區,如無實體金融、數位轉型研發、境外國內專家進駐等。法規政策開放需要時間,為未來長期規畫目標。活動出席之各銀行代表對於桃園航空城設立金融專區均持正向樂觀態度,期許桃園航空城未來可更逐步聚焦在實體、虛擬數位化、法規特許金融專區等方向努力。臧正運教授表示,英國倫敦東二區的金絲雀碼頭,號稱倫敦「新金融城」,匯聚了50%以上的英國前百大公司和100多家歐洲前500大企業,每天有超過12萬人在這裡工作。未來,期許桃園航空城透過打造金融科技實驗園區,招商、產創專區,讓桃園有機會轉型成為國際金融示範區。


原文來源:https://www.peopo.org/news/489882



從螞蟻科技集團觀察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

活動期間  2020-10-27    點閱次數  2119


螞蟻科技集團計畫近期在香港及上海IPO,IPO金額預估高達三五○億美元,打破之前沙地阿拉伯國營阿美石油公司上市募資二九四億美元的紀錄。螞蟻集團的預估市值二千五百億美元將與全球資產最大的中國工商銀行相當,超過美國的花旗、美銀等老牌金融機構,僅小於摩根大通集團。

螞蟻集團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金融科技集團,其前身支付寶二○○四年成立,僅僅十六年,竟已長成如此身量,令人不禁思想螞蟻所代表的新興金融科技是否會取代傳統金融業的地位?

其實,仔細閱讀螞蟻的IPO招股說明書,就可發現螞蟻集團的商業模式已從早期自身從事金融服務,轉變成為以支付平台為核心,並以支付平台上萃取的客戶資訊,為傳統金融業者提供數位化服務。此轉變可從螞蟻集團由其原名「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在今年七月更名為「螞蟻科技集團」見其端倪。

根據招股書,螞蟻集團的收入(二○一九年超過人民幣一千二百億)來源主要有(一)數位支付平台︰按照支付量向商家收取手續費;(二)數位金融科技平台︰向金融機構提供由支付平台上萃取之數位資訊,協助金融機構更有效接觸消費者及小微企業客群,並按照所促成之業務規模,向金融機構收取服務費。

金融科技平台在二○一九年超越支付平台成螞蟻最大收入來源。數位金融科技又可再劃分為微貸科技(占今年上半年總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九)、理財科技(百分之十六)、保險科技(百分之八),分別向合作的銀行、提供基金及其他理財商品的金融機構、保險機構,提供技術服務。

金融機構在經濟運行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是儲蓄者和投資者之間的中介。此中介功能反映在金融機構的資產和負債,金融機構以其負債向儲蓄者吸收資金,以資產向投資者釋出資金。螞蟻集團以其數位支付平台上所萃取之資訊,協助合作的金融機構更好的管理其資產負債。

雖然螞蟻估計在六月底,透過螞蟻促成的貸款餘額超過二兆人民幣,理財商品餘額四兆人民幣,保費約五百億人民幣,但這些餘額或保險責任均非螞蟻集團的資產或負債,而是記在與螞蟻合作的金融機構帳上。螞蟻本身不承擔這些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的信用、價格、資金、承保等風險。所以,螞蟻集團並非傳統定義的金融機構,也規避了所有金融機構所需接受的金融監理,以及資本適足的要求。

顯然,全世界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螞蟻集團的發展方向並非取代傳統金融業,而是成為傳統金融業者的數位化合作者。這值得所有新興金融科技業者深思。


原文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9740/4948466



存錢更有巧思,還能存「零錢」!各家銀行紛推的子帳戶,想解決什麼痛點?

活動期間  2020-10-27    點閱次數  2383


財富自由是許多人的目標,而你平常都如何存錢呢?許多人喜歡用「紅包袋存錢法」,也就是當有薪資入帳時,依據存款目的(如投資、旅遊、學費)分別存到不同帳戶中,雖然能讓存錢更有效率,不過要開設多個帳戶、一個個轉入,並沒有很方便。

另一個痛點是,許多人因為工作轉換、申辦信用卡、買股票,會開設多個銀行帳戶,據統計,全台個人銀行帳戶總數量超過上億、平均每人擁有約6個帳戶,管理上也很不方便。

為了解決這些使用上的困擾,許多銀行都紛紛推出「子帳戶」功能,也就是在本來的帳戶下,可以再增設多個子帳戶,方便管理存款,許多銀行也不單只是提供存錢功能,還發展出許多創新功能。

銀行祭出各種巧思,存錢如何變得智慧又無感?
其實,玉山銀行早在2008年就推出子帳戶功能,是台灣業界首創,讓顧客可以用金融卡透過子帳戶提款、轉帳。業者表示,最初的構想也是為了讓顧客方便理財,「當時的技術上挑戰很高,」業者回憶開發此功能時,挑戰在於要推出無存摺、可直接在既有帳戶線上加開多組子帳戶的服務,架構上複雜度高,業務跟IT團隊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對焦顧客需求與架構,才把服務推出來。

12年過去,技術早已不是困難,業者眼前的挑戰在於,如何把一般人覺得無聊、痛苦的「存錢」,變得有趣又無感。

💪【免費下載】零售服務業數位轉型電子專刊,巧用科技提高效率!加入會員免費收藏 >>
延伸閱讀:專題|決勝新金融!科技、數據、生態圈,3關鍵揭銀行服務未來式

現在銀行業者推出的子帳戶服務,主要是以「數位帳戶」為基礎,深化創新功能。台新銀行的Richart就是首家推出子帳戶的數位銀行,特別的是,開發團隊設計了「萬用罐」和「零錢罐」兩種不同的子帳戶。

台新銀行數位金融處資深副總經理包國儀解釋,民眾可依照存款目的,開立多個「萬用罐」,特點是,可以隨時看到該帳戶的存款金額,也可以隨時領出,還可設定定期自動存款功能,協助用戶做到有紀律的存錢,達成買房頭期款等儲蓄目標。

shutterstock_1009371334_money_child.jpg 
子帳戶功能本身並非新概念,之所以值得拿出來討論,是因為銀行在既有的金融科技基礎上,讓「存錢」這件事,有了新的玩法。
shutterstock
若是小資族、儲蓄新手,可以使用「零錢罐」功能,概念上類似存零錢的撲滿,可設定隨機將零錢存入,特別的是,為了降低花錢的誘惑,零錢罐的存款金額會隱藏,不能隨意領出使用,需要花用的時候才能打破罐子,將錢領出到主帳戶中。此外,隨著存款金額成長,可解鎖Richart故事,增加存錢的趣味性,讓沒有存錢習慣,或是存錢力不從心的月光族也能無痛累積存款。

業者補充,子帳戶一樣能跟原Richart帳戶於限額內共享優惠利率,且每個子帳戶皆有獨立帳號,每人最多可同時開立七個子帳戶。

目前市佔第三的數位帳戶「永豐大戶DAWHO」,推出「零錢撲滿」、「夢想撲滿」兩種不同功能的子帳戶,特別強調「自動化存錢」的功能。

在每個主帳戶下,可以增設1個自動轉存零錢餘額的「零錢撲滿」,透過永豐行動銀行App開啟智能撲滿服務後,可設定將自己活存帳戶的百元或千元以下餘額,每日自動轉存至「零錢撲滿」中,好處是,系統會自動執行,不用手動操作,更不怕忘記,這樣的做法讓存錢更無感,一段時間下來,存下的零頭,也能變成一筆可觀的儲蓄金。

另外,也可以可設最多九個不同理財目標的「夢想撲滿」,永豐銀行零售金融處處長吳建毅解釋,可以設定每月定期轉帳連結定存定期儲蓄,特別的是,可透過「夢想試算器」隨時檢視進度(例如:目前存款達成率有多少%),有效管理儲蓄目標。

對銀行來說,開發子帳戶服務可達成哪些效益?
子帳戶功能本身並非新概念,之所以值得拿出來討論,是因為銀行在既有的金融科技基礎上,讓「存錢」這件事,有了新的玩法,讓用戶可以用最少的力氣、更有效率的方法,達成儲蓄目標。

身為子帳戶始祖的玉山銀行,雖然不是用「數位帳戶」提供服務,但業者認為,多元化的數位服務,可以提供顧客一致、個人化的服務體驗,目的不外乎就是提升活躍與黏著度。玉山分析,一開始推出子帳戶服務是以年輕數位客群為目標,不過服務推出後,發現除了年輕數位客群外,也有許多顧客將子帳戶服務應用於各類收支需求。

money-256312_1920 
帳戶的創新功能,競爭的不再是誰的活存利率比較高、跨行轉帳次數多,而是回歸到「服務」的本質,拉開品牌差異。
Pixabay
永豐銀則認為,透過「智能撲滿」功能,能減少客戶額外開戶的不便,降低客戶在各個帳戶間來回處理帳務的時間。市面上數位帳戶產品多元,子帳戶的創新功能,競爭的不再是誰的活存利率比較高、跨行轉帳次數多,而是回歸到「服務」的本質,拉開品牌差異。

消費者會因為覺得某家銀行的存錢功能好用,就將其他銀行的存款集中,落實自己的存錢計畫,這種看似很小,卻很有感的數位體驗,能加速培養顧客對銀行品牌的認識,日後要進一步向客戶販售其他金融商品,就能比其他競爭者握有更多優勢。

這也是為什麼,金融創新跑在前頭的銀行,紛紛加快速度,在每個看似普通的功能上,找出新的創意突破點。


原文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9690/bank-sub-account



網路銀行 催動FinTech進化

發表人  開放金融創新實驗室    發表日期  2020-10-12    點閱次數  2388
「金融科技與網路銀行發展」座談會24日舉行,銘傳大學金融科技系助理教授羅文綺(左起)、政治大學風管與保險系教授謝明華、東吳大學企管系講座教授李述德、財經立法促進院院長黃達業、立法委員高虹安、東吳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李宜熹與會。 台灣金融教育協會/提供「金融科技與網路銀行發展」座談會24日舉行,銘傳大學金融科技系助理教授羅文綺(左起)、政治大學風管與保險系教授謝明華、東吳大學企管系講座教授李述德、財經立法促進院院長黃達業、立法委員高虹安、東吳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李宜熹與會。 台灣金融教育協會/提供

黃達業:期待鯰魚效應

財經立法促進院院長、前台灣大學金融中心主任黃達業表示,純網銀有助提升客戶使用金融服務創新,可發揮「鯰魚效應」:刺激既有金融業者創新、帶動行業整體發展。

黃達業認為,大中華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與新金融業務不斷推出,AFMA(高級金融管理師)委員會十年前打造FMA+(高級金融管理師)證照,以利衡量本土業者金融科技專業與創新能力,即便疫情尚未停歇,FMA+仍幫助業者衡量並導引其金融科技(FinTech)專業與創新能力,協助業者順利邁向金融科技化與數位化,以優化金融服務。

謝明華:推動數位轉型

政治大學風管與保險系教授謝明華說,無論是純網銀或是純網路金融公司,都應具備新一代資訊系統、數位化通路,以及客戶資料跟商品完全數位化優勢,這些優勢代表可輕易進行商業模式優化、客戶體驗優化及商業模式再造等數位轉型。

謝明華說,伴隨金融服務範圍逐步擴大,使用手機在數位金融服務上的黏著度可望攀升,伴隨時間前進,原生網路世代占金融服務顧客群的比例勢必將會逐年上升,這項演進是持續,這將讓傳統金融業數位轉型勢在必行。

李宜熹:四大發展利基

東吳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中信銀顧問李宜熹說,依據國外發展經驗,純網銀有四種發展利基模式:第一,社群通訊軟體生態圈支持;第二,電子商務生態圈支持;第三,核心成員的品牌或通路生態圈支持;第四,FinTechs夥伴支持。透過多元股東結構(利基)的延伸效應,預期可為金融消費者帶來更創新、便利、普及與多元的服務體驗。

李宜熹說,可以預期金融消費者將會是最大的贏家。

李述德:加速接軌國際

東吳大學企管系講座教授、前財政部長李述德建議,金融科技發展趨勢應著重三項重點,包含金融服務作業流程再造、新種金融服務的推廣應予強化、金融法規的國際接軌應予加速,以利強化金融科技服務進階成長。

李述德說,金融科技發展趨勢,應著重三項。第一、金融服務的作業流程再造,諸如行動支付取代現金支付、電子保單取代紙本保單等。第二、新種金融服務推廣應予強化,新種服務效益,應廣為宣導。第三、金融法規國際接軌應予加速,除強化金融服務業的競爭力,並及時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羅文綺:培養跨域人才

銘傳大學金融科技系助理教授羅文綺具數學背景與財務金融博士學位,曾服務中國信託逾20年,他回顧早期任職銀行BIU部門,小組成員直接隸屬執行長辦公室,便於跨部門協調,成為首批參與建置「資料倉儲」、「資料超市」,發展信用評分系統的人員。

羅文綺說,不同過往資料來源侷限企業內部的客戶資訊,而是須整合外部資訊來源,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勢必跨業、跨領域的商業模式思考,對於「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應鼓勵跨領域的人才踴躍投入。

高虹安:兼顧穩定創新

民眾黨立委高虹安表示,過去十年來,看到很多金融科技獨角獸,特點是運用科技創新解決問題,金融創新開放與金融市場穩定,以及消費者保護間應如何平衡,是金融監理機關的難題。

在金融科技創新運用過程中,高虹安認為,仍要注意純網銀流動性、資安及法遵風險問題,包括監理單位及產業都必須在「金融穩定及安全」及「金融創新及突破」取得平衡點。應將消費者需求納入決策考量。



©2024版權所有: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