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

網路銀行 催動FinTech進化

發表人  開放金融創新實驗室    發表日期  2020-10-12    點閱次數  2412
「金融科技與網路銀行發展」座談會24日舉行,銘傳大學金融科技系助理教授羅文綺(左起)、政治大學風管與保險系教授謝明華、東吳大學企管系講座教授李述德、財經立法促進院院長黃達業、立法委員高虹安、東吳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李宜熹與會。 台灣金融教育協會/提供「金融科技與網路銀行發展」座談會24日舉行,銘傳大學金融科技系助理教授羅文綺(左起)、政治大學風管與保險系教授謝明華、東吳大學企管系講座教授李述德、財經立法促進院院長黃達業、立法委員高虹安、東吳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李宜熹與會。 台灣金融教育協會/提供

黃達業:期待鯰魚效應

財經立法促進院院長、前台灣大學金融中心主任黃達業表示,純網銀有助提升客戶使用金融服務創新,可發揮「鯰魚效應」:刺激既有金融業者創新、帶動行業整體發展。

黃達業認為,大中華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與新金融業務不斷推出,AFMA(高級金融管理師)委員會十年前打造FMA+(高級金融管理師)證照,以利衡量本土業者金融科技專業與創新能力,即便疫情尚未停歇,FMA+仍幫助業者衡量並導引其金融科技(FinTech)專業與創新能力,協助業者順利邁向金融科技化與數位化,以優化金融服務。

謝明華:推動數位轉型

政治大學風管與保險系教授謝明華說,無論是純網銀或是純網路金融公司,都應具備新一代資訊系統、數位化通路,以及客戶資料跟商品完全數位化優勢,這些優勢代表可輕易進行商業模式優化、客戶體驗優化及商業模式再造等數位轉型。

謝明華說,伴隨金融服務範圍逐步擴大,使用手機在數位金融服務上的黏著度可望攀升,伴隨時間前進,原生網路世代占金融服務顧客群的比例勢必將會逐年上升,這項演進是持續,這將讓傳統金融業數位轉型勢在必行。

李宜熹:四大發展利基

東吳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中信銀顧問李宜熹說,依據國外發展經驗,純網銀有四種發展利基模式:第一,社群通訊軟體生態圈支持;第二,電子商務生態圈支持;第三,核心成員的品牌或通路生態圈支持;第四,FinTechs夥伴支持。透過多元股東結構(利基)的延伸效應,預期可為金融消費者帶來更創新、便利、普及與多元的服務體驗。

李宜熹說,可以預期金融消費者將會是最大的贏家。

李述德:加速接軌國際

東吳大學企管系講座教授、前財政部長李述德建議,金融科技發展趨勢應著重三項重點,包含金融服務作業流程再造、新種金融服務的推廣應予強化、金融法規的國際接軌應予加速,以利強化金融科技服務進階成長。

李述德說,金融科技發展趨勢,應著重三項。第一、金融服務的作業流程再造,諸如行動支付取代現金支付、電子保單取代紙本保單等。第二、新種金融服務推廣應予強化,新種服務效益,應廣為宣導。第三、金融法規國際接軌應予加速,除強化金融服務業的競爭力,並及時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羅文綺:培養跨域人才

銘傳大學金融科技系助理教授羅文綺具數學背景與財務金融博士學位,曾服務中國信託逾20年,他回顧早期任職銀行BIU部門,小組成員直接隸屬執行長辦公室,便於跨部門協調,成為首批參與建置「資料倉儲」、「資料超市」,發展信用評分系統的人員。

羅文綺說,不同過往資料來源侷限企業內部的客戶資訊,而是須整合外部資訊來源,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勢必跨業、跨領域的商業模式思考,對於「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應鼓勵跨領域的人才踴躍投入。

高虹安:兼顧穩定創新

民眾黨立委高虹安表示,過去十年來,看到很多金融科技獨角獸,特點是運用科技創新解決問題,金融創新開放與金融市場穩定,以及消費者保護間應如何平衡,是金融監理機關的難題。

在金融科技創新運用過程中,高虹安認為,仍要注意純網銀流動性、資安及法遵風險問題,包括監理單位及產業都必須在「金融穩定及安全」及「金融創新及突破」取得平衡點。應將消費者需求納入決策考量。



©2024版權所有: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