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

AI取代人力作業 法遵精準有效

發表人  開放金融創新實驗室    發表日期  2020-10-06    點閱次數  2882
為了推動金融科技(FinTech)得以加速落實,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與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於2019年底共同創立了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在國外相當熱門的法遵科技(Regulation Technology,RegTech)與監理科技(Supervisory Technology,SupTech)也是其關注重點。

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指出,政大金融科技中心擅長借鏡國際經驗來研擬管理策略、創新應用情境,但實際要落地則須仰賴IT技術,偕同MIC正可扮演金融機構與委外IT廠商之間的連接器,讓金融業在法規遵循或風險管理層面能夠數位化,主管機關亦得以放心地鬆綁解套以推進金融科技。

此外,金融業掌握的資料過去都是以紙本為主,數位化之後可運用大數據分析建立人工智慧應用情境,把保險、證券、銀行相關的監理科技與法遵科技相互串聯,不僅金融機構得以降低法遵的成本,主管機關則藉此達到即時監理。

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李震華說明,監理科技與法遵科技實際上是一體兩面,皆是以危害防範為目標,運用規範條文的手段來達成。問題是,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監理單位制定的法令調整頻繁也更加嚴謹,金融機構則為了法規遵循投入大量成本,「以2017年分析數據來看,該年度銀行業在合規方面的支出約為2,700億美元,佔企業營運支出的10%。」

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指出,資料數位化之後,可運用大數據分析建立人工智慧應用情境,把保險、證券、銀行相關的監理科技與法遵科技相互串聯,不僅金融機構得以降低法遵的成本,主管機關則藉此達到即時監理。

因此初期探討法遵議題會以降低成本為主要切入點,先奠定危害防範的基礎,進而優化效能。從監理機關來看,目前發展監理技術是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於2019年提出監理技術應用範疇為主要架構,核心功能為資料搜集與分析。現階段正在積極進行的是資料蒐集,以此為基礎運行分析,讓被動管理得以轉化為主動防範,如此才得以降低合規成本的需求,轉往緩解業務風險損失。

基於資料倉儲起家的捷智商訊,客群幾乎都是銀行、證券、壽險,對於金融業的資料、作業程序皆相當熟悉。捷智商訊科技董事長林群國表示,近期上線的純網銀提供即時交易,當然監理亦須跟進,這三家純網銀都是由捷智商訊運用API設計法遵報表,主要原因即在於捷智商訊有能力掌握金融業後端資訊系統,同時懂得新的監理科技,才得以輔助落實。

捷智商訊科技總經理楊秀怜說明,事實上,主管機關在自動化申報與即時監理已開始踏入系統化,純網銀也已完成建構,接下來是研擬檢核機制,以確認數據精準無誤。捷智商訊發展的自動化系統,志在建立反洗錢的智慧法遵,幫助法遵單位降低大量人力作業程序,並且引進人工智慧,藉此降低人力執行資料搜集與解讀,進而達到更精準的判斷與預測。



©2024版權所有: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